
三兄弟三妯娌(右一为杨古雪)
■书香门第:父为教授母通诗文古雪10岁作诗
杨古雪,广元县高城堡人(今旺苍普济人),名继端、字明霞,10岁习作诗文,才气出众,父杨玺赠号“古雪”。
清乾隆三十八年(1773年)六月,杨古雪出生。他的父亲杨玺,曾任纳溪县(现泸州纳溪)教谕(负责一县在学生员的管理),潼川府(今四川三台)教授(负责一府在学生员的管理),江苏省六合县知县等职,是个举人,善诗文。杨古雪的母亲何氏也是一位大家闺秀,不仅是个贤妻良母,而且还对诗文有所通晓。
聪颖好学的杨古雪遗传了父母的才情,幼随父于纳溪学署,4岁父教其识字,即能琅琅上口,6岁能通大意,7岁随三兄弟读《四书》、《诗经》、《唐诗》,一经讲解,则有所悟。10岁知诗词韵律,习作诗文,诗意出众,其师夸她有“咏絮”之才。15岁时,其父调潼川府任教,将她兄妹护送回家,聘请名师教授。她潜心苦读,不久,闺中才女渐已闻名。
■天作之合:古雪19岁出阁嫁给遂宁张问莱
19岁那年,杨古雪出阁了,嫁与遂宁张问陶(船山)的弟弟张问莱。遂宁张家是四川历史上唯一可以和眉山苏家(苏轼家族)相提并论的文化家族。
遂宁三张:张问安、张问陶兄弟和从弟张问彤在乾隆、嘉庆年间在四川,甚至中国都有着很大影响,特别是张问陶,被钱钟书先生评为性灵派三大诗人之一,有人甚至认为张问陶是有清以来第一诗人,四川元明清三代第一大诗人。
张问莱在文学上的造诣和影响虽然比不上三张,但也堪称才子。这个家庭更为特殊的是,不仅三兄弟是诗人,而且杨古雪和她的两个嫂子也是诗人,甚至小姑子也是诗人,因此也有“三兄弟,三妯娌”的说法。而据记载,张家有诗文传世者多达50余人。杨古雪在张家时,常与大家切磋请教,在诗词方面大有提升。
■诗词盛产:留下足迹之地便有古雪的诗歌
嘉庆五年(1800年),杨古雪的丈夫工作调动,到杭州任主簿,杨古雪随夫寓居杭州。期间,她造访了江南的不少自然美景和人文景点,写下不少感情充沛的佳作。就如《岳王坟》一诗,不仅表达了对岳飞抗金,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肯定,也对当时的庸君和奸臣的行为给予了无情鞭挞。《岳氏宗谱》和《清通志》中均录有其诗。乾隆进士、文学家吴锡麟与徐礼华等名宿,称其诗如“香山婉约、老士精强,读之者可歌可泣,非浮夸者可同日而语也。”在杭州寓居期间,杨古雪创作了不少佳作,后来整理刊印,名为《古雪诗词续钞》。
嘉庆十九年(1814年)八月,古雪接到家书,得知母亲病重,随即同夫君商量返回故乡看望母亲。一路上,杨古雪心里牵挂母亲,忧心忡忡。此种沉郁的情绪也被化作了诗情。从陕西宝鸡走栈道入川时,她感叹蜀道的道路艰难,写下“闺阁宁知蜀道难,青莲奇句等闲看。云连奉栈身轻外,始信蚕丛路曲盘。”
千里迢迢,杨古雪直至当年十月二十九日才见到老母亲,跪拜母亲膝下诉说多年思念之情,可叹父亲已不在世。在给父亲扫墓时,杨古雪写下煽人泪下的词:“痛哭辞归梓,中远别时。今来初展奠,拜罢泣丰碑。异地有还日,重泉无见期。孝思依兆域,遗训百年垂。”
嘉庆二十二年(1817年),杨古雪病逝于遂宁,终年四十五岁。古雪逝世后,其侄杨世焘将浙本《古雪诗钞》二卷,《古雪词钞》一卷,《古雪诗词续钞》一卷,辑成《古雪集》,收诗448首,收词32阕,在古雪的家乡四川旺苍九曲坡刊印。这部诗集,如今散落在民间,有心人士有收藏和传诵。
2010年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有四川省旺苍中学特级教师、旺苍县作家协会主席王勇(笔名潇湘)校注的《古雪集校注》,是目前国内公开出版的唯一的杨古雪作品集。
杨古雪诗词摘录
道旁高塚出尘埃,当日曾闻大鸟来。
自是乾坤留正气,汉家陵寝尽摧颓。
料峭春风还做冷,烟雨空濛,花睡何曾醒。
几树绿杨深院影,湿云如幕愁天近。
鸠归唤晴晴未准,载酒苏堤,迟了寻芳信。
贝叶学书消昼永,小窗闲试泥金粉。
年来生计太匆匆,薄宦今番到浙东。
一树寒香无俗韵,两家清白有门凤。
相期载鹤来天外,共爱看山入剡中。
书报平安亲尚健,望云心事与君同。
翠盖迎风影半斜,一支才放水之崖。
生来不看沉根染,自是人间君子花。
十载湖乡,天赐予,孤山一曲。忆当日,梅花深处,先生华屋。丹诏不来水似氷,白云留住人如玉,怅而今,风雨墓门荒,春波绿。
拟傲骨,渊明菊,标劲节,坡仙竹,问古今同调,清流谁属。枝上残江吹未尽,堤边疎影看难足,且携将春酒酹诗魂,梨花熟。
(文:杨春、网络)